“这些名家都是广东的,太厉害了”!广东美术百年经典在京“大集结”
观众在欣赏中国画《习仲勋在南梁》。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导读】美术的背后,折射时代的精气神。不忘初心,从南梁到南粤,有一种精神一脉相传。以美术创作的形式,穿越时空将南梁南粤“一画牵”,同样是“不忘初心”,不忘改革开放的精神之根、力量之源
广东美术百年经典在京“大集结”
首发:7月14日《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强晓玲
在中国美术馆一楼展厅里,大型历史题材中国画《习仲勋在南梁》被布置在“弄潮擎旗”板块的显要位置,画作描绘了国民党统治时期,在陕甘宁建立第一个苏维埃政府,尝试治国试验的时年32岁的年轻革命家习仲勋“敢为人先”的故事。
栩栩如生的画作,让共产党人穿越时空的“南梁精神”跃然纸上,不禁让人想起西北第一个边区级苏维埃政府主席习仲勋的就职诺言:“我一定带领大家竭尽全力,保证所有乡亲有地种、有饭吃,老婆娃娃热炕头……努力为乡党做好事,请乡党们监督我。”
7月8日,“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在中国美术馆向公众揭开面纱。美术的背后,折射时代的精气神。从南梁到南粤,有一种精神一脉相传。
中国画《习仲勋在南梁》之所以布置在“弄潮擎旗”的显要位置,提议举办这场百年大展的主办方负责人,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慎海雄表示:“南梁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南梁精神的核心是面向群众、坚守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最初源头之一。改革争先、‘杀出一条血路’的南粤精神,是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不忘初心’,为人民幸福、国家富强勇于担当、敢为天下先创造出来的。习仲勋是广东改革开放和特区建设的开创者和爆破手,广东的创新发展离不开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慎海雄说,以美术创作的形式,穿越时空将南梁南粤“一画牵”,同样是“不忘初心”,不忘改革开放的精神之根、力量之源。
“美的历程”引领时代风尚
从“中国油画之父”李铁夫,“女革命家”何香凝、中国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到中国现代绘画的一代宗师林风眠,新兴木刻版画运动的标杆式人物黄新波、古元、李桦,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关山月、黎雄才、杨之光……百年来,这些深刻影响和引领中国美术风潮,宛如一长串明珠熠熠闪光的名字,共有同一个家乡——广东。
锦绣南粤孕育了这些美术大家,这些美术大家也以创造、创新反哺、滋养着南粤大地的精神气质。今天,他们以一种全新的巨幅形象矗立在中国画家的梦想之地——中国美术馆中央大厅。
广东是一片热土,印证着近代历史的大变革和当代中国的崛起。广州又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策源地,两千多年一直是中国对外交往的主要窗口。创新、创造,深深融入广东美术的基因。高剑父的《东战场上的烈焰》、关山月的《绿色长城》、黎雄才的《护林》、潘鹤的《艰苦岁月》、汤小铭的《永不休战》……554件广东美术百年经典作品首次集结,全面总结展示了广东美术“开风气之先、领时代之新、走变革之路”的发展历程,犹如开启一部激荡人心的中国美术“美的历程”。
“广东美术是见证、描绘中国伟大飞跃的历史缩影、时代先声,是中华民族审美自信的很好体现。”广东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郑雁雄接受采访时表示,本次大展是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而精心策划的。
百年来,广东美术秉持“周虽旧邦、其命惟新”的使命,弘扬“革新、现实、兼容”的岭南美术精神,以海纳百川、兼容中外的姿态,吸纳百家优长、兼集八方精义,面向火热的社会生活、围绕人民大众审美需求,创作出大量富有时代标识意义的美术作品,哺育了大批美术人才、名家大师,筑就了一座座艺术高峰。
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认为,“广东近百年来美术的发展是中国美术发展的缩影,在中国美术从传统转向现代、吸纳外来艺术的过程中,广东美术做出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
“创新始终是广东美术与生俱来的核心精神。”本次大展总策划、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许钦松说,“过去一百年来,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广东美术家找到了一条中国美术现代转型的路径,他们立足中国传统艺术,不断吸收、融合西方艺术成果,不断改革创新,成为中国美术向现代转型的‘助推器’。”
“在古代,广东深受中原文化影响,是艺术观念技法的‘输入方’;但近代以来,各种外来文化滋养了一批具有开放、包容精神和国际视野的艺术家,让广东逐渐成为艺术观念技法的‘输出方’。”广东省美协主席、广州美院院长李劲堃说,“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开篇,应该从广东写起。”
全国视野的百年经典
7月的北京骄阳似火,中国美术馆展览大厅里凉爽舒适,前来观展的观众络绎不绝。在一幅幅名画佳作面前,不少观众留影照相,更多的人则是站在作品前久久不愿离开,还有一些艺术院校的学生在轻声地交谈对画作的理解,对技法的感悟。
“这些名家都是广东的,太厉害了,太厉害了。”
“这里好多画都特别熟悉,对对,小学课本里就有。”
“这树影婆娑的感觉太棒了,表现技巧今天看来都无人能敌啊。”
……
一楼大厅里,一些老年观众在作品《狮》前久久停留。画面中一只雄狮横卧在缓坡上,似乎在梦中受惊而醒,有些恼怒地抬头逼视前方,两只前腿虽然并未抬起,但爪子却已抓入地中,随时可以一跃而起,威猛的气势毕现。这幅作品令人很难相信出自女子之手,它是中国革命元老级人物之一何香凝女士的作品。
早年入日本东京本乡女子美术学校学习绘画的何香凝,一生从没有停止过创作。早期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日本画风格,从日本留学归来后转为“岭南派画风”,上世纪30年代后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她的狮虎画里,气度恢弘,有英雄气概,显示了民族气节。《狮》便是最能体现她雄浑沉厚风格的一幅力作,这种写实的表现手法,在当时不仅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更能适应鼓舞国人的需要。
在作品《东战场的烈焰》前,不少观众被画面中的烈焰冲天和断壁残垣深深地触动,这是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最为著名的画作之一。画中一反中国文人画传统,以20世纪30年代日军轰炸上海后的景象,现代机械、电线杆……时局大事进入中国画,可谓首开先河。高剑父的这个尝试,是他“艺术革命”具体的、勇猛的实践,在绘画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木刻作品《怒吼吧!中国》中,一个被紧紧捆绑、双眼蒙蔽的痛苦而屈辱的男人躯体形象,预示一个民族终要起而怒吼与抗争,令观者想起鲁迅的《呐喊》。作品作于20世纪30年代全民族反帝救亡热潮当中,作者李桦视鲁迅为精神导师,创作题材始终围绕表现人民苦难,表现反帝反封建的主题。李桦是当时“白区”木刻运动的一面旗帜,后来的画家黄永玉在他的影响下开始版画创作。
司徒乔的《放下你的鞭子》、李铁夫的《老年音乐家》、陈树人的《长城暮鸦》……分为六大板块的展览中,“勇立潮头、艺术革命、匕首投枪”充分展现了20世纪上半叶广东美术在救国救亡等历史背景下的宏大主题。在“激情岁月”“弄潮擎旗”“百花争妍”中,一大批时代经典作品,如关山月的《长城内外尽朝晖》《俏不争春》、黎雄才的《护林》、杨之光的《雪夜送饭》《一辈子第一回》、林墉的《延安精神永放光芒》、汤小铭的《永不休战》等,更多展现出新中国30年,改革开放近40年广东美术的百花争妍。
巨幅中国画《绿色长城》前总是围满了观众,这是著名国画家、岭南画派代表人物关山月1973年的作品。画面中,远处海面烟波浩渺、机帆点点,近处的木麻黄树迎风而立、摇曳多姿,层波叠浪地构成一道绿色屏障,丛林中还隐现着一队巡逻的民兵,表现出具有中国画南方海岸风情和时代色彩的“绿色长城”,作品堪称新中国山水画的范本。
残破的军帽、褴褛的军衣、裸露的脚丫,老战士吹着笛子,满脸稚气的小战士蜷缩在他的身旁,一手抱着长枪,一手托着下颌,伴着笛声憧憬着未来……展厅里,潘鹤的《艰苦岁月》是公众最熟悉的作品之一,同时也是新中国美术最具代表性的雕塑作品之一。“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相结合的绝佳体现,它既有高度的美学价值,又阐释了党的文艺政策方针上具有的说服力。”许钦松说。
李劲堃说,“这些作品充分展示了广东美术工作者致力于文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努力,以及广东美术家扎根岭南沃土,忠实记录社会沧桑巨变,用画笔记录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非凡历程。”
“一直悬挂在人民大会堂的《江山如此多娇》,是关山月与傅抱石1959年共同创作完成,堪称中国山水画创作全新方向的艺术典范。57.6米巨幅史诗油画《地恸·重生》暨《‘5·12’表情》,是‘5·12汶川地震’发生后由广东145名油画家集体创作,成为唯一一件被国家博物馆收藏的‘5·12’赈灾题材作品。”许钦松介绍,本次展览由于受到展馆以及一些特殊情况的制约,个别广东百年美术的经典代表作并没有来到现场,包括率先开启“社会主义新山水画”之先河,当代国画领域堪称重要标志的黎雄才1954年的作品《武汉防汛图
52 29898 52 15757 0 0 3613 0 0:00:08 0:00:04 0:00:04 3613》。“但在本次展览中,我们都以一种资料的形式进行了展示说明。”
“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开篇,从广东写起”
“很多人一提广东美术就是岭南画派,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馆原副馆长梁江表示,美术革新要靠思想观念变革支撑,而西方艺术与科技文明,最早就是从广东传入中国内地,“可以说,不仅是美术,整个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的转型都与广东息息相关。”
400多年前,意大利天主教士利玛窦从澳门进入广东,把西方文化和欧洲绘画带进中国,这是中国近代巨变之肇端。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西风东渐,风云激荡。最早对外开放的广东,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文化变革、艺术变革最为前沿的地区。新中国画的革新,正是从广东开始。
“广东美术界先后出现了在思想上有着强烈的变革愿望与开放意识的艺术先驱。”许钦松强调,20世纪上半叶广东美术在救国救亡等历史背景下,历经了一连串激烈的动荡与变化,逐渐形成传统美术、西方美术与新兴美术三大板块并存,构成了百年中国美术的基本形态。
中国画方面,有以革命精神和强烈时代责任感改造中国画的“岭南画派”代表人物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他们早年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辛亥革命后,他们又弃政致力于绘画创作,倡导新国画运动,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和艺术思想,促进了中国绘画的现代转型。
油画方面,有中国油画先驱李铁夫、冯钢百等。1887年广东人李铁夫留学英国学习油画,并于1907年在英国参加孙中山创立的同盟会,后来还筹措经费资助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他曾说“美术为革命运动之武器,革命为艺术之推进机,二者不能须臾离。”
版画方面,出现了新兴木刻版画运动标杆式人物黄新波、古元、李桦等;雕塑方面,有李金发、郑可等先行者……
1916年,何香凝与孙中山、宋庆龄在日本会面,提出了一系列艺术观点。许钦松说,“从此时算起,迄今已经有百年时间,它比新文化运动略早,这是历史上公认的节点。”
1917年,教育部拟建中国第一所国立美术学校。34岁的中山人郑锦受命筹措,他赴日本“取经”,搜寻资料,设计课程,筹备师资与招生。北平美术学校1918年4月15日成立,郑锦被任命为第一任校长,这所学校即中央美术学院前身。
留法勤工俭学的林风眠是广东梅县人,1925年回国,25岁出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1928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筹办国立艺术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并任院长。
林风眠主张“兼容并包、学术自由”,提出“提倡全民族的各阶级共享的艺术”等口号。他锐意革新艺术教育,广纳人才,请木匠出身的齐白石登讲台,聘法国教授克罗多讲西画。林风眠是“中西融合”最早的倡导者和代表人物,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筚路蓝缕的可敬前驱。许钦松说,他们高举“介绍西洋美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作时代艺术”的艺术旗帜,为现代中国培育了大量优秀艺术人才。
展览筹备期,一大批史料被发掘,“这些重要文献显然已经超越了地域局限,体现了中国美术现代变革的重大学术事件。”李劲堃说,“这些艺术家为文化理想奋斗而带来的犹有余温的情怀留给我们更多的感动。回望当年不同主张、不同倾向画家为建构新中国画的艰苦努力,给予当代中国美术家以深刻启示。”
大展开幕前夕,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学术委员会还特别评选出广东美术百年史上21位大家,他们是:李铁夫、何香凝、高剑父、陈树人、高奇峰、林风眠、关良、方人定、司徒乔、赵少昂、李桦、王肇民、胡一川、黎雄才、关山月、廖冰兄、赖少其、黄新波、罗工柳、古元、杨之光。
“大展的研究视角跳出岭南,立足全国高度,以百年历史变革的视野审视广东美术的贡献。”李劲堃说,“21位大家足迹遍及全国各地,有的主要活动区域并不在广东,如长期旅居安徽、上海的赖少其,在北京工作的古元、罗工柳,活跃于沪杭一带的林风眠。他们的入选,体现出评选工作的美术史高度。”
“展览首次创举性地以21位已故‘大家’人像布置在中国美术馆中央大厅,是纪念,更是致敬。”许钦松说。
百年历程离不开“新”字
“今天顶着烈日也是值了。”周末一大早,赶到中国美术馆参观的李天文,没有想到正好赶上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开展。作为一名普通观众,李天文和妻子带孩子到美术馆的次数并不多,但此次大展还是深深地吸引着他,“像《艰苦岁月》《永不休战》《地道战》等作品在小学课本里就接触过,非常经典。特别是岭南画派的一些代表人物,像高剑父、关山月今天能在这里见到画家原作,非常幸运。”观展过程中,李天文一次次被广东美术在各个时代发展中的探索与创新震撼和感动,“非常非常精彩,你看到的不仅仅是之前了解的岭南画派。”
作为本次大展学术团队重要成员的刘大为认为,“20世纪以来,广东不仅仅是辛亥革命的策源地,也是‘艺术革命’的策源地,成为传统艺术走向现代的中心。近代美术界面临‘中国画的现代化’与‘西洋画的民族化’两大问题,与当时另外两大美术重镇北京、上海相比,广东的革命性最为突出。”
“广东美术家对于变革非常敏感,他们非常善于从时代、从生活中汲取创新元素,还善于吸收外来成果,进行深度转化,总能创作出与时代相呼应的作品。”许钦松说,无论是提倡“折衷中外,融汇古今”的岭南画派,还是鲁迅所倡导的“凡革命艺术,都应该大刀阔斧”的“新木刻运动”,无论是新中国30年的广东美术,还是改革开放近40年的百花争妍,广东美术吸纳百家优长、兼集八方精义,在百年历史进程中莫不体现一个“新”字。
“无论是20世纪前期、新中国成立之初,还是改革开放时期,广东美术数度引领中国近现代美术转型,是全国美术创作的‘风向标’。但长期以来,广东美术对中国近现代美术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认知。”梁江认为,“完整梳理一百年广东美术脉络,对重新审视中国现代美术史具有重要价值,这也是举办广东美术百年大展的首要意义所在。”
“一个地区或者一个民族,民众的文化自信提振起来,这个地区或者民族才算真正振兴。”李劲堃说,大展意在激励今天的艺术家,秉承岭南创新精神,积极拓展新时期新题材,勤奋探索新风格新技法,深入开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表现形式,致力“其命惟新”,努力形成具有时代精神、民族气派的美术新风貌。
据了解,入选广东美术百年大展的作品、以及入编《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作品集》的1020件作品,都由大展学术委员会以学术为导向、时间为线索,经过多轮公平、公开、公正的投票程序之后产生。中国美术馆拿出100件馆藏广东籍画家精品展出。
“大部分展品都来自正式美术馆和博物馆以及艺术家本人或者家属,对于个人藏品和市场藏品,我们一概不予进入。”许钦松说,“这么做,一个是真假问题,另一个是保值、升值问题。如果市场或私人藏品一旦进入,经过专家组评判,可能会出现作品升值等一系列问题。对于这些状况,为了防止利益链接和输送,必须有机制予以规避。同时,评选过程是在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之下进行的,可以说非常严格。”
“创新,同样体现在展览的细节上。”许钦松说,本次大展利用新媒体的展示方式、融合多种视听手段动态展现经典作品。观众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就能看到栩栩如生的动画跃然纸上。为方便外地观众观看展览,大展还设有在线虚拟展馆,观众只要下载相关APP,即可浏览展出作品。
“很多人性化的服务,除了二维码,还有VR扫描,真的很直观,很方便。”展厅里,记者看到一对母子手拎折叠椅,背着双肩背包从一幅幅画作前慢慢走过,他们不时停下来,掏出手机,在作品名签的二维码上扫一扫,“这些专业解读对于我们这些普通观众来说收获太大了。”
延伸阅读
监制:易艳刚 | 责编:张慧 | 校对:赵岑
周末有空去看展!